公证助力毕业季,主题宣讲进校园丨南京学府教育持续开展“公证进高校”系列活动

时间:2021-05-28 14:08:59  来源:  点击:0
司法培训资讯网:为普及公证法律知识、传播公证价值理念,扩大公证在高校的影响力,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法治宣传教育重要阵地作用,密切和深化公证行业与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江苏省公证协会主办,省内各公证机构和南京学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在省内各大高校进行巡回宣讲的“公证进校园”活动陆续开启。

继3月17日首次在东南大学开展“公证进校园”线上宣讲活动后,5月26日下午,南京石城公证处综合业务科科长、南京市公证协会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杨易,来到了南京师范大学行敏楼会议室,面向法学院大三、大四在校生讲授《从公证行业成长的前世今生漫谈未来的发展之路》,这是今年南京学府教育开展 “公证进高校”活动的第二站。

南京学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峰

活动的开始,南京学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高峰上台进行动员讲话,他提到,学府集团成立20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翻译智能化问题,帮助翻译提质增效,为更多公证处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不断在司法领域内进行多元化布局,目前已开辟了司法公证翻译、智慧档案管理、职业教育培训、法务在线咨询以及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南京学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学府集团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布局,在集团的支持下,自主搭建了公证在线学习平台——“翼法学院”,提供“平台+技术+内容+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培训解决方案。构建以知识为纽带,连接组织和个体的智慧网络,为个体赋能,为组织赋智。

南京石城公证处综合业务科科长杨易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活动正式开始!讲座中,杨易科长围绕着公证概述、法律特征、法律效力、公证处的设立条件、公证员的任职要求、国内外公证法律服务的历史沿革、现阶段公证机构的传统业务范围、南京智慧公证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前瞻等方面漫谈了公证的未来发展之路,展望了我国公证行业发展广阔的前景。宣讲结束后,就是互动答疑环节,杨易科长现场为高校在校生进行公证服务宣讲并现场解答学生咨询,现场气氛热烈,在场学生们认真聆听讲座的同时,积极踊跃提问,畅谈心得体会,杨易科长现场答疑解惑,让同学们对公证的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江苏省公证协会、南京石城公证处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方的鼎力支持,活动本着“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整合、共享各类资源,通力协作,实现了多赢局面。

No.1 增强共识,以更高站位指引学生就业新方向

高校法学院是造就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摇篮”,也是建设高素质公证员队伍的重要人才来源地。但是高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院校法学院在公证行业专业知识方面的缺失亟待完善,更需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投入力度。

通过“公证进校园”的主题宣讲,充分发挥高校法治宣传教育重要阵地作用,将公证带进校园,把公证法律服务送到学生身边,搭建起校园人才培养与公证机构之间的桥梁,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公证法律服务知识、了解公证法律服务职业、了解公证法律服务行业,更好的学习并参与到法律基础研究和公证理论研究中,助力法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扎实法律理论,提升法律素养,为莘莘学子今后的职业规划指引方向,让更多的法学专业学生走进公证,共同推动公证事业新发展,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新局面。

No.2 纵深发展,以更大力度促进公证事业新发展

通过“公证进高校”活动,密切和深化了公证行业与高等院校的互动与合作,宣传了公证法律知识,扩大了公证制度在高校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搭建起了“公证+高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平台,将有力地促进双方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流动,切实解决公证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强化公证队伍人才的引进和储备,为公证行业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奠定基础,努力打造人民群众得实惠、公证机构发展有后劲、公证法律服务有保障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确保公证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No.3 优化机制,以更实举措推进产教融合新局面

法治人才既是司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对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任务和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公证进校园”活动有效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是推动法学理论、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的有效路径,同时也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提升政法队伍职业素质,推动司法建设的规范度、活跃度和精深度。

下一步,南京学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将逐步挖掘更深、更广层次的合作,布局更多的高校与公证资源,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实务讲座、法治教育、课题研究、领导互访、人员交流、教育培训、实务参与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达到教学相长、合作共赢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