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培训资讯网: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涉外案件办理已成为检察工作中关乎国家法治形象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奋战在涉外司法一线的检察官,我深感此类案件办理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也逐步探索出筑牢涉外案件办理“三重防线”的实践路径。
外事无小事
构筑国家利益的战略防线
“外事无小事”,时刻警示承办涉外案件的检察官:每一个案件都可能牵动国家利益。我们应积极参与国内涉外立法进程,主动对标国际法律规范,将国际法与国际规则有机融入司法实践,这是我们在国际法治舞台上提升话语权、增强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从跨国洗钱到网络黑产,从跨境数据取证到国际司法协作,我们需要以办案为“针脚”,在国际法治的巨幅蓝图中绣出中国规则的话语权。
挑战从未远离。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犯罪手段的迭代,传统“头痛医头”的办案思维已显疲态。我们需要站在国际层面,以全球视野审视涉外案件,办案时应强化全链条研判,构建多维度打击体系,以更具前瞻性的司法举措守护国家安全防线。以反洗钱为例,若只盯着上游犯罪,却忽视下游洗钱的暗渠,无异于治洪时只堵源头、不疏河道。检察机关需要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构筑“资金追踪矩阵”,推动建立全链条打击模式,让地下钱庄的每一笔黑钱都暴露在监管的“探照灯”下。
抽丝剥茧
守牢法律适用的逻辑防线
当前,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明显的技术化、组织化特征。犯罪集团以境外窝点为据点,前端通过大数据筛选潜在受害人,中端运用智能群呼系统实施话术操控,后端借助虚拟货币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资金快速转移,形成专业化黑灰产业链。犯罪团伙利用加密通讯工具建立跨国协作网络,资金流转通过虚拟货币与地下钱庄清洗,作案痕迹几近消弭,给取证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面对此类犯罪,我们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办案机制:同步追踪电子数据,通过技术手段恢复被删除的聊天记录与转账信息,锁定境内引流团伙与境外组织勾连的证据;主观明知认定方面,建立“设备—账户—行为”关联分析模型,从涉案人员频繁更换越狱手机、使用动态IP跳转等反常行为方面突破辩解;黑灰产溯源环节,开展资金穿透分析,对“水房”洗钱、“车手”提现等下游环节深挖扩线,依法准确定性共犯行为。
跨境电诈案件的审查,既要突破技术壁垒,强化电子证据的穿透式分析,又需具备全局视野,从碎片化信息中还原犯罪全貌。办案中需紧扣“主客观双印证”——既证明行为人对诈骗活动的实质参与,又揭示其与境外组织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例如,我们办理某起底前端引流环节案件时,通过分析境外服务器数据,发现引流团队长期为诈骗组织定制话术脚本,并与境外窝点实时共享受害者信息,最终以诈骗罪共犯对其追责,实现从“割韭菜”到“挖根系”的精准打击。
“四维固基”
筑起案件办理的规范防线
办理涉外刑事案件,既要严守国家司法主权,又要遵循国际规则。通过多年办案实践总结的“四必查”工作法,已成为我们审查涉外案件的关键抓手。
身份核查,穿透迷雾的起点。外国人犯罪案件中,准确核实犯罪嫌疑人身份至关重要。基础信息层面,除核对护照外,还要调取移动支付记录中的轨迹数据,了解其入境原因及在我国居留期间的行程等信息;特殊身份核查时,通过外交部领事司核实外交豁免权存续状态,对于身份不明或存在疑问的,要通过多种途径仔细核对,不能仅凭犯罪嫌疑人自报;社会关系维度,调取其在我国的就业、就学情况,纳税记录等,为后续量刑建议打下基础。
名称规范,做好司法文书的技术攻防。法律文书的名称表述是司法主权的微观体现。涉外法律文书在名称使用上有严格规范。我们建立“双语对照数据库”,收录各国、各地名称的官方规范表述,人名表述要尊重各国习惯。对于中国人入籍外国、外国人有官方认可中文名等情况,要合理使用中文名;没有中文名的,要根据护照外文名音译成中文,并尊重其排列顺序。涉及的外文名称应使用翻译的中文,并加注外文。
边境管控,建构动态织密的防控网络。边控是防止犯罪嫌疑人等涉案人员逃往境外的重要措施。实践中,要形成分级管控机制,对已采取强制措施人员启动自动边控,对其他涉案人员及时办理边控手续,确保涉案人员在案件审理期间不会擅自离境。在交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探视监管,确保规范与温度的平衡。在使领馆工作人员探视过程中,检察官要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探视前核查探视人员身份信息,告知探视时限和注意事项;探视时现场把关,防止传递夹带暗语的“家书”;遗留物品要妥善处理,确保探视过程合法、规范。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涉外案件办理既是司法能力的试金石,更是国家法治形象的展示窗。我们要通过筑牢战略、逻辑、规范“三重防线”,以更专业的姿态,在涉外案件办理和国际司法协作中彰显中国检察的智慧与担当。
(作者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涉外检察专业团队总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