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法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北京加快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3家仲裁机构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全市公证行业近3年办理涉外公证事项69.2万件,业务辐射90%以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全市5000余名涉外律师中,170人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345名律师加入国际组织……北京正通过持续提升仲裁、公证、律师服务、商事调解等涉外法律服务质效,为对外贸易保驾护航,有力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
紧急仲裁员:国际接轨 跨境保全
作为国际通行的商事纠纷解决方式,仲裁以其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专业高效、仲裁裁决在国际上被广泛承认与执行等独特优势,在跨境商事纠纷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名香港当事人在转让其持有的境外上市公司股票后,因对方违约产生纠纷,便向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仲”)申请解除股票转让合同,依据合同“恢复原状”。
“组建仲裁庭需要一定时间,但部分股票已过户给对方,若对方在仲裁庭组成之前出售这些股票,即便最终胜诉,也将面临可能拿不回股权的困境。”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刘京说。
为此,经当事人请求,北仲启动了紧急仲裁员程序,在24小时内指定一名国际仲裁经验丰富的紧急仲裁员,15天内即作出裁决支持了申请人的请求,禁止被申请人在裁决作出前出售股票,为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救济。
“北仲积极推动仲裁制度与国际接轨,2015年引入紧急仲裁员和临时措施制度,为跨境保全和执行提供保障,目前多项临时措施决定获境外法院执行,见证了中国仲裁在大洋彼岸的生命力和权威性。”北仲秘书长姜丽丽说。
据悉,北仲境外仲裁员占比约30%,共覆盖59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北仲受理案件14060件,案件标的额1033.02亿元。自成立以来,北仲案件当事人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含4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仲裁裁决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法院得到承认和执行,有效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
北京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刘鹏介绍,北京持续推动法律服务资源要素融合,深化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3家在京机构合作,共建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全链条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助力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2024年,3家在京仲裁机构受理涉外案件1128件、标的额926.95亿元,占全国25.79%和46.87%,裁决在多个国家获得承认和执行,服务全球商事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仲裁公信力持续提升。
公证服务:利企便民 联通世界
公证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石,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发挥法律“通行证”作用。
从中国喀什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巴经济走廊纵贯3000余公里,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
某建筑公司参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需要为大量外派员工紧急办理资格证书等公证认证。北京市长安公证处承接任务后,昼夜奋战,5天内高效完成近2000份公证书。在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业务八部主任董皓看来,这些文书不仅是“通行证”,更是项目合法性的关键凭证。经外交认证后,公证书将助力建设者踏上“新丝路”。
北京市司法局公证工作处副处长杨宇浩介绍,北京市方圆公证处、长安公证处和海诚公证处与100多家驻外使馆建立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机制,办理公证400余件。
“公证在办理跨境贸易、跨境服务、知识产权等争议案件中,可以发挥预防、取证、维权作用,提供证据保全等法律服务,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副主任蒋笃恒说。
2024年5月,一封从法国驻华大使馆向北京市司法局发来的感谢信让一起“公证护企”的典型案例进入公众视野。信中对北京市海诚公证处在法国葡萄酒和烈性酒生产商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商标权益中提供的高质量公证法律服务给予高度赞誉。
据了解,北京市司法局推动公证机构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部门协作,近3年办理保全证据公证23万件,其中知识产权保护公证占90%,运用区块链、物联网、时间戳等新技术提供法律服务保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法律服务:护企安商 “出海”远航
随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强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保障以应对国际风浪。
“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律协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北京律师积极参与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法律事务,支持北京律师积极参加国际律师组织的活动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北京律师的国际影响力。”北京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二级调研员梁文辉说。
在一个交易金额超过54亿美元的青岛某公司收购境外企业家电业务项目中,金杜律师事务所涉外律师为此次收购项目提供全程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化解在海外并购、资产转让、反垄断监管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和难题,协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
由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制度、文化背景、商业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的诉讼方式在解决跨境争议时,往往面临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而商事调解推行“和为贵”的解纷理念正契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能够帮助双方在争议中寻找合作新机遇,为国际经贸往来注入新动能。
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融商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利介绍,中心广泛与国内外法院、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对接机制,合作共建线下调解室123个,培训认证832名全球专业调解员,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
2024年5月,一起长达10年的涉外股权转让纠纷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机制和融商中心调解员的努力下,中外双方克服时差、长期积累的信任问题、语言障碍等困难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司法确认裁定书后,不到1小时,7000余万元股权转让款便汇至境外公司指定账户,实现案结事了。此案的成功调解助力北京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也让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大增。
“北京始终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抓手。”北京市司法局人事警务处处长尹宏伟介绍,市司法局与市人才局、市教委联合印发《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协同构建“培养—引进—使用”全链条体系。“十五五”新篇将启,市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打造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北京模式”,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下一步,北京市司法局将继续推进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丰富充实一站式、全要素、多选择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矩阵,为更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保驾护航,助力推动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刘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