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律-涉外纠纷不用愁!广西聚力深耕涉外法治建设

时间:2025-08-22 14:40:4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点击:0

翼法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炎炎夏日,孟加拉国商人何森未曾想到,一场横跨两国的贸易纠纷,竟在南宁国际商事法庭的调解室出现了转机。

此前,何森通过微信向中国商人陈先生购买价值约32万元的手机屏幕,并支付货款30万元。后因货款是否为涉诈资金、商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等争议,买卖双方产生纠纷,长时间协商未果。

为妥善解决这起涉外商事纠纷,南宁国际商事法庭邀请广西国际民商事调解中心、自治区商务厅政策法规处等相关法律和国际贸易政策专家参与调解,一揽子解决货款归还、货物返还、违约责任等事项。争端顺利解决后,何森的中国代理律师杨骞感慨地说:在处理涉外民商事纠纷中,调解有时比审判更有温度、更具成效。

有温度、有成效,折射出广西涉外法治建设的深层变革。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我区以涉外法治建设为抓手,通过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搭建规则互认桥梁、创新跨境协同机制,逐渐形成政策支持+规则衔接+实践协同+数字赋能涉外法治协作模式,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实践,为全国涉外法治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广西样本。

1 顶层谋划

政策硬举措构建法治软联通

涉外法治建设,顶层谋划是先手棋。

2024年初,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召开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座谈会,协调各方、强力推进。同年4月,全区涉外法治工作会议召开,探索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为构筑广西涉外法治大协同工作格局奠定基础。

将软性规则转化为硬性制度保障政策,以政策硬举措构建法治软联通,是构建涉外法治四梁八柱的关键一步。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我区先后推动制定《关于为广西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涉外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关于构建广西涉外民商事纠纷联动解决机制的意见》《推动广西面向东盟涉外法律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特别是《加快推进广西涉外法治建设2024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的出炉,明确了24家单位和14个设区市党委推进涉外法律服务的工作任务。

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13部具有涉外因素的地方性法规,广西自贸试验区形成21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其中76项属全国首创。

政策创新的红利,转化成了企业获得感。在广西凭祥产业园经商的爱瑞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淇说,以前企业遇到纠纷要跑多个部门。政策赋能后,在产业园的法治园区就能解决,我们做外贸底气更足了。

杨淇所说的广西凭祥产业园法治园区,是我区创新边境法治协作的一个缩影。该园区整合法检公司等法治资源,构建涵盖公共法律服务、执法示范、多元争议化解等十大惠企平台,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产业园区等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实现涉外法律服务与园区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企业进一扇门可享受一站式服务。

2 规则衔接

搭建中国东盟法治互认桥梁

规则差异,曾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间的隐性壁垒。我区发挥区位优势,将推动机制破壁、搭建互认桥梁作为涉外法治建设广西实践的重点工作之一。

今年5月,广西政法代表团出访越南、新加坡,积极推进执法司法协作。广西与澜湄成员国,特别是越南的法治合作正朝着全面化、专业化、机制化的方向快速迈进!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涉外法治工作指导处处长马训祥表示。

马训祥介绍,中国与东盟的涉外法治合作,在推动贸易畅通、深化法务协作、调解民商事纠纷合作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涉外法治建设工作的推动者来说,这既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难得机遇,也是我区法治智慧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平台,我区通过承办中国东盟大法官论坛、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等活动,搭建规则互认桥梁。积极推动与越南广宁省、谅山省、高平省、河江省司法厅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越南边境四省共同加入中国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联合工作委员会,达成广西与越南法律与法治领域的友好合作共识。

企业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目前,随着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拓宽,我区逐渐成为涉外争议特别是东盟贸易纠纷化解的优选地。

逐步完善的涉外法律服务体制机制如同肥沃土壤,推动规则互认从纸面走向实践。2024年以来,南宁国际仲裁院与东盟国家法律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跨境仲裁裁决规则互认,累计处理涉及RCEP成员国案件35件,涉案金额超5亿元。发布《中国东盟边贸合同范本》,纳入RCEP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助力300多家边贸企业降低跨境交易法律风险。

3 跨境协同

创新打造化解矛盾解纷链

我区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全面完成,区域经贸合作日趋深化,涉外商事纠纷数量也日渐增多。仅是2024年,南宁国际商事法庭就受理各类案件534件,其中涉外民商事案件67件,同比分别上升22%36.73%

立足实际情况,我区将边境一线作为涉外法治创新的试验田测试场,大胆破题、打通堵点。

联合调解化解跨国交付危机。此前,凭祥一台价值150万元的旋挖钻机因故滞留边境,无法运往越南,继而引发运输费用纠纷。崇左边境管理支队那艾边境派出所与凭祥法院立即启动派出所+法院联合调解。

纠纷并不复杂,但跨国交付时间紧,若延误设备出境不仅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引发国际合同违约风险。那艾边境派出所民警王俊华说。

派出所+法院联合调解后,法院裁定先予放行设备,企业担保后续处理。24小时内,旋挖钻机顺利出境。

中越法律服务(浦寨)工作站内,中越两国调解员常态化值班。浦寨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梅初扎根边境30年,曾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殊荣,他参与调解过涉外纠纷200多件,成功率达97.3%

周梅初介绍,按照以外调外”“以商调商的原则,工作站特聘越南客商和越南律师参与纠纷调解,效果很好。

跨境协同打造解纷链,广西积极走在前列。中国首个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主管的民商事调解机构——广西国际民商事调解中心成立后,我区涉外商事调解事业逐渐步入正轨。该中心目前受理案件1188件,案件当事人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地。

短评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

高位谋划,将软性规则转化为硬性制度保障政策;打通规则互认关节,降低跨境交易制度成本;锻造柔性解纷链条,筑牢边境和谐稳定根基……在祖国的南大门,一场静水深流的涉外法治变革,推进着高水平对外开放。

精准施策,破解九龙治水之困。在边境城市,一站式法治园区将分散的行政资源拧成一股绳,是我区通过涉外法治建设,推动资源重组与流程再造,让治理方式更加协同高效的缩影。

规则互认,拆除跨境交易之墙。跨境经贸最大的隐性壁垒并非关税,而是规则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我区推动仲裁裁决跨境互认、制定区域通用合同范本,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努力成为规则的制定参与者,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基垒台。

柔性解纷,铸牢边境稳定之锚。边境治理的温度往往体现在细微处。邀请外籍调解员参与纠纷化解,所院联动”24小时解决跨国交付难题……这些涉外法治建设的广西实践,让法治成为边疆稳定的压舱石

广西精耕涉外法治、服务对外开放的诸多实践,让法治的根基在国门一线越扎越牢,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