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法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浪潮下,重庆凭借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独特区位优势,成为涉外法律服务的关键阵地。
今年上半年,全市律师办理涉外案件量、涉外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2.3%、81.9%。重庆市律师协会通过推进渝港联营、组织学习培训等举措,加快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区域竞争力、全国影响力的律师行业涉外法律服务品牌,助力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全国试点 激活跨境服务新动能
走进重庆首家渝港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内,现代化的办公空间宽敞明亮,内地律师与香港律师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跨境事务。
今年4月15日,在重庆市司法局指导下,联营律所正式揭牌成立。联营律所打破了原有内地律所与港澳律所、外国律所“介绍、推荐”为主的中介式、松散型合作模式。渝港两地律所以更加规范、合法、紧密、对等的主体身份共同参与律所运营,一体化承接各项涉外法律事务。
律所成立两个月,就与“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方——巴基斯坦中奥律师事务所达成战略合作,陆续开启中巴法律成果共享等多项合作事项。
7月30日上午,中奥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程德勇主任一行到访志和智,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政策支持、实务落地等方面,就中巴法律服务通道与链接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合规论证研讨。
事实上,自2024年渝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全国试点落地重庆以来,已有10家律所与香港律所签订联营协议,增量居全国首位,总量位居西部第二。
根据相关实施办法,重庆所有律师事务所均可开展合伙联营,涪陵区等21个辖区为创新试点区域。市律协积极行动,汇编渝港联营意向律所简介,组织20余家有联营意向的重庆律所实地走访多家香港律所,并与香港律师会共同举办渝港律所联营合作对接交流会,包括香港韩润燊律师楼与重庆多家律所签署合作协议。
博采众长 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软实力
7月的最后一周,重庆市律协常务副会长陈友坤带领16人考察团在新加坡德尊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认真记录着国际仲裁案例要点。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取经”之旅,是重庆涉外律师人才培养工程的缩影。
“新加坡在跨境争议解决方面经验丰富,我们要把‘他山之石’转化为重庆方案。”陈友坤在座谈会上表示。去年与新加坡律师公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后,两地已开展4次互访培训。
差不多同一时间,山城的周末课堂同样热火朝天——全国律协涉外业务培训班上,170名律师正围绕东盟投资风险防控展开辩论;渝企出海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现场,跨国公司法务专家用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典型案例,拆解海外维权策略。
为破解涉外人才短缺瓶颈,市律协构建了“1+4+N”培养体系:1个国际化建设专班统筹,4个涉外专委会分领域推进,N个律所联动实施。
6月26日,市律协“国际化”建设专班就到重庆墨尔墨律师事务所、重庆绮惠律师事务所走访调研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并深入了解了律所在涉外法律服务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等领域的工作开展情况,为会员排忧解难。
经过努力,重庆涉外律师人才库已扩容至365人,其中,入选全国涉外律师人才库35人,东盟国别法治实务人才120余人,律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7人,担任国际仲裁员和国际商事调解员的律师161人,形成老中青梯次衔接的队伍格局。
筑巢引凤 搭建国际法务“生态圈”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法务区的沙盘前,沙坪坝区司法局负责人正向来访者讲解规划:“这里将集聚涉外律所、仲裁机构、查明服务中心,打造全链条法律服务生态。”
这个由市律协联合五方共建的平台,已吸引9家律所设立涉外业务中心,试点运行的国际贸易摩擦法律服务工作站,半年内为企业规避海外合规风险23次。
平台效应正在释放虹吸力。走进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中心筹备处,多语种法律数据库正在紧张调试。“我们收录了越南、泰国等国的判例法规,可为企业提供精准国别指南。”项目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重庆枢纽港涉外法律服务联盟已整合21家律所资源,与东盟国家律所建立合作机制,推动6家本土律所在老挝、缅甸设立分支机构。
这些平台成为服务开放的“桥头堡”。今年上半年,全市律师办理涉外案件量、涉外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2.3%、81.9%。
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何洪涛表示,重庆在区域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作用,在涉外法治建设方面具备区位、战略、法治资源和国际市场空间等多重优势。接下来,重庆市律师协会将继续发力,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区域竞争力、全国影响力的律师行业涉外法律服务品牌。
文章来源 | 巴渝法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