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法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在处理涉外民商事纠纷中,调解有时比审判更有温度和有效。”7月18日,孟加拉国商人何某的代理律师杨骞接受采访时说。
律师杨骞所说的纠纷是一起涉外贸易买卖纠纷。2021年,孟加拉国商人何某通过微信向中国商人陈某购买价值32万余元的手机屏幕,并支付货款30万元。陈某交付部分货物后,以何某支付的货款系涉诈资金,导致被冻结为由,拒绝继续发货。何某则主张所收货物存在质量问题,要求陈某退货退款未果,诉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国际商事法庭。
为妥善解决这起涉外商事纠纷,南宁国际商事法庭邀请广西国际民商事调解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政策法规处等相关法律和国际贸易政策专家参与调解。
法庭精准把握双方当事人诉求开展释法说理,经过协商,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代理律师亦就专业分歧取得共识,就货款归还、货物返还、违约责任等“一揽子”事项达成调解协议。
这起国际贸易纠纷圆满化解的背后,是广西涉外法治建设保障对开放型经济增长的新密码。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以涉外法治建设为抓手,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和多元协作机制,为推动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强劲法治动能。上半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3871.50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出口2346.48亿元,增长24.0%。对东盟进出口2060.77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广西进出口总额的53.2%。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2024年1月,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召开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座谈会,吹响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工作集结号。
4月17日,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组织召开全区涉外法治工作会议,探索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为构筑广西涉外法治大协同工作格局奠定基础。
聚焦服务保障广西对外开放发展,自治区先后出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条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具有涉外因素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制定《关于全区政法机关服务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服务保障贸易流通的政策规则衔接与制度型开放发展。
用“硬举措”构建“软联通”。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进行系统性法治保障措施配套的制定,先后推动制定了《关于为广西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涉外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关于构建广西涉外民商事纠纷联动解决机制的意见》《推动广西面向东盟涉外法律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特别是《加快推进广西涉外法治建设2024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明确24家单位和14个设区市党委推进涉外法律服务的工作任务。
涉外法治建设高位谋划,涉外法治领域制度供给高歌猛进。近年来,广西先后出台13部具有涉外因素的地方性法规,广西自贸试验区共形成21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其中76项属全国首创。
从顶层设计到机制体制创新,从本土服务到国际布局,广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国际化涉外法律服务模式。今天的广西,正以全链条法治保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搭建规则互认桥梁
5月25日至31日,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苗庆旺率团访问越南和新加坡,就执法司法协作、涉外法治建设等开展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
“广西与澜湄成员国,特别是越南的法治合作正朝着全面化、专业化、机制化的方向快速迈进!”谈及这次出访活动的意义,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涉外法治工作指导处处长马训祥难掩激动之情。他介绍,中国与东盟的涉外法治合作,在推动贸易畅通、深化法务协作、调解民商事纠纷合作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涉外法治建设工作的推动者来说,既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难得机遇,也是广西法治智慧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平台,广西通过承办中国—东盟大法官论坛、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等活动,搭建规则互认桥梁。同时,积极推动与越南广宁省、谅山省、高平省、河江省司法厅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越南边境四省共同加入中国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联合工作委员会,达成中国广西与越南法律与法治领域的友好合作共识。
企业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随着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拓宽,广西逐渐成为涉外争议特别是东盟贸易纠纷化解的优选地。
逐步完善的涉外法律服务体制机制如同肥沃土壤,为涉外法律服务“桂”品牌的成长输送充足的养分。2024年以来,南宁国际仲裁院与东盟国家法律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跨境仲裁裁决规则互认,累计处理涉及RCEP成员国案件35件,涉案金额超5亿元。发布《中国—东盟边贸合同范本》,纳入 RCEP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助力300余家边贸企业降低跨境交易法律风险。
创新边境法治协作
“以前遇到纠纷,我们得跑遍好几个部门,现在园区‘一站式’法治服务站直接对接,几天就把问题理顺了,我们做外贸的底气更足了!”谈及法治园区带来的便利,凭祥市爱瑞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淇深有感触。
杨淇口中所说的法治园区,是广西凭祥产业园法治园区。崇左市立足开放前沿、产业园区众多的实际,创新推进“法治园区”的实践,构建涵盖公共法律服务、执法示范、多元争议化解等十大惠企平台,在自贸区崇左片区、产业园区等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实现涉外法律服务与园区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企业只需进“一扇门”即可享受“一站式”服务。
南宁市紧扣首府发展大局,以创新为引擎、以需求为导向,持续迭代升级的涉外法律服务,让群众和企业更具获得感。精心打造13个园区(涉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这些嵌入园区的“法治驿站”,以“实体化运作、就近式服务”模式,精准辐射全市7.39万家园区企业,其中包括690家涉外企业,高效为企业破解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防城港市率先在边境县(市)规范放宽企业、公司、个体户及跨境驾驶员从事边境贸易活动范围,制定并实施相关告知文件。2025年以来,全市备案企业及个体户达898户,受理边境贸易申请1300人次,有力促进边境地区商品和服务交换,活跃边境经济活动,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
百色市委政法委推动诉仲调机制相衔接,联合法院、检察院、司法厅与贸促会协同发力,形成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立体化体系。百色市司法局与越南仲裁、调解机构共同开展法律咨询、人员培训、法律查明、信息共享、纠纷联合处置等工作,共同成立了联合秘书处及驻中国平孟口岸联合工作站、驻中国龙邦口岸联合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