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律-黄浦江畔续写“繁花”新篇 上海涉外法律服务织网筑桥 推动开放巨轮驶向更深蓝海

时间:2025-10-17 16:14:50  来源:法治网  点击:0

翼法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陆家嘴天际线,为外滩建筑群披上一层琥珀色轻纱。黄浦江畔,随着汽笛声渐近,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巨轮缓缓入港,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仲夏6月,意大利一家知名餐饮企业高管飞抵上海,为其将在中国开设的首店选址考察。此前,企业合伙人通过“MTCC徐汇协议对接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专利保护方案,规避合规运营风险,助力意大利风味飘香黄浦江畔。这家带着独特烹饪技术的企业投资落,看中的正是这里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上海正加速编织涉外法律服务全球网络,助力企业走出去从这里起航,引进来在此登岸。近日,记者跟随司法部“‘一带一路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采访团走进上海,探寻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促进涉外法律服务资源共享互联,绘就的丝路繁花锦绣画卷。

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

2024年底,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开庭审理一起争议长达10年、金额逾1.2亿元人民币的国际贸易尾款纠纷。

这起仲裁的申请人是中国能源龙头企业,被申请人是中东一家企业,合同纠纷涉及上百份证据材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及瑞典、阿联酋等地司法管辖和法律适用问题。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成代表申请人出庭,全程用英语清晰阐述法律依据和事实逻辑。经过3天高强度庭审,仲裁庭驳回对方所有程序性请求,最终裁定中方胜诉。

这起涉外仲裁胜诉的背后,‘MTCC徐汇协议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成说,依托协议搭建的涉外法律服务网络,可以快速联系到各地合作律所,及时解决境外法律问题,从而在这起疑难复杂案件中精准找到辩论方向。

为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徐汇区依托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2024年推出全市首个涉外互认协议——“MTCC徐汇协议,搭建国际法律服务合作网络,汇聚律师事务所等成员59家,增进签约机构互信互认,不断拓展朋友圈,开创跨境法治协作新局面。

我们通过AI技术赋能,推出涉外法律服务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用户在掌上公服小程序提交需求后,30秒即可生成智能表单,1小时对接专业律师。徐汇区司法局副局长杨佳琛介绍,通过构建横跨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服务网络,确保“6+2”时区覆盖,实现跨国界、跨语言、跨法域24小时全天候响应,为企业或个人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护航。

创建一站式法治中枢

在白玉兰广场的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以下简称服务港),落地窗外的黄浦江景与智能化法律服务智慧舱相得益彰。作为一江一河交汇处新增的法治中枢,这里集法律咨询、商事调解、仲裁诉讼、公证办理、重组重整、企业出海等功能于一体,并与楼内多家综合型律师事务所紧密联动,聚力构建全要素、一站式、共享型的涉外法律服务生态圈。

一家电动汽车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为推动公司加快拓展海外市场,他们找到华商(上海)律师事务所。从拟定企业出海方案,到规划物流运输路径,再到破除跨境支付壁垒,依托服务港链接全球的服务网络,律师团队助力企业实现出海难题一站式高效解决。这种生态让企业出海事半功倍。该企业负责人说。

服务港坚持法商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带法的理念,打造北外滩企业出海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启航、助航、护航、归航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虹口区司法局局长王琳介绍,中心联动9家律所建立起覆盖46个国家地区的海外法律服务网点,组建以律所、服务机构(含金融机构)、商会、行业协会和出海企业为成员单位的服务企业走出去联盟,为企业提供专而精、点对点、一站式的出海服务,助力出海企业与服务机构实现双向奔赴。

企业出海意味着破局与新生,在服务港,更是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去年,虹口区推动成立了首个由地方政府支持的服务困境企业再生平台——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并创新设立了企业重组官名录库。

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内外商事纠纷时有发生,涉外临时仲裁制度和涉外巡回审判制度为这些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新路径。

去年,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在北外滩开庭。两家在上海注册的企业为尽快解决国际航线船员管理服务合同纠纷,按照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习惯和上海市制定的临时仲裁相关规定,共同选定仲裁地与仲裁员,仲裁庭经开庭审理后作出终局裁决。

临时仲裁是国际海事领域争议解决的主要方式,引入临时仲裁制度推动海事仲裁创新发展,不仅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更关系到我国在全球海事治理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王琳介绍,虹口区司法局把临时仲裁作为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支持举办仲裁员和仲裁庭秘书培训,首发临时仲裁服务指引和服务一本通,打造标准化的共享仲裁庭,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临时仲裁服务。

近期,一起涉外委托合同纠纷在北外滩开庭,涉外商事巡回审判走进服务港。本案中,原告先后向被告转账2000万元,用于委托其投资注册在国外的某机器人公司,但未能如约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款,法律冲突和准据法的选择成为原被告之间的争议焦点。庭审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法官对于涉外商事审判规则的精准把握。特别是准据法选择部分的审理,为企业在今后处理跨境合同时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全程观看庭审的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邹鹰说。

随着两起案件的落地,调解、仲裁、诉讼三大争议解决功能在物理空间与服务链条上实现了一站式汇聚。依托服务港法治中枢,虹口区正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将北外滩打造成为涉外商事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和临时仲裁的首选地。

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

驱车行驶在G60沪昆高速松江段,远远看去,长廊形态的巨型建筑G60科创云廊如同一艘巨轮,承载九城连理,产融聚变的理念驶向星辰大海。

我们致力于法治引领科创走廊九城联动,凝聚协同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松江区司法局局长潘琼介绍,为响应企业出海需求,松江区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涉外法律服务阿联酋服务站,提供中东市场准入-合规-解纷一站式法律服务,打造推动长三角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名片。

在国内某电缆企业与澳大利亚企业的一次经贸合作中,双方因货物质量、交付时间、货款支付等问题产生纠纷。企业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及微信沟通订单的内容成为关键证据,因参与贸易往来的部分员工在国外,证据保全遇到困境。

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通过自主研发的采虹印电子数据存取证平台,运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跨国员工实时存证、微信邮件等电子数据一键保全,大力提升了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度。

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开车去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只需5分钟……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枢纽,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吸引44家涉外法律及泛法律服务机构落户于此,闵行区正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律服务新地标

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发挥资源整合效能,搭建法总联盟’‘律企青虹、线上法律咨询等平台,打响法务惠企沙龙品牌,深度参与进博会法律服务保障,切实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及供需对接。闵行区司法局局长张珺介绍,依托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发挥上海仲裁委员会虹桥中心、上海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虹桥联络部等功能平台的涉外优势,精准对接企业跨境需求,为企业扬帆出海保驾护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涉外法律服务新模式,让企业足不出即能获得便捷、高效的涉外法治保障。

黄浦江畔,法治与开放同频共振。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法治罗盘到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的新地标,从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到徐汇区涉外法律服务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上海正以制度创新为舵,以科技赋能为桨,推动开放巨轮驶向更深蓝海,谱写东方明珠辉映古今的盛世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