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法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在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涉外法律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最近,在司法部“‘一带一路’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采访活动中,上海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市司法局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不断创新,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涉外法治建设,尤其在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
政策引领:构筑涉外法律制度坚实框架
上海市司法局围绕“调解的法律框架”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要求,积极推动法规政策的制订,为涉外法律服务夯实制度根基。先后出台《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商事调解的自愿性、收费标准、调解员独立性等关键问题予以明确,规范了商事调解的基本准则。同时,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商事调解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商事调解规范化发展。此外,联合多部门推出综合性政策文件,从制度支撑、人才建设、品牌培育等8个方面发力,促进商事调解高质量发展。
在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方面,政策推动成效显著。据闵行区党委书记、司法局局长张珺介绍,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自2021年9月24日正式揭牌后,在上海市司法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闵行区共同推动下加速建设。以法务大厦为核心地标,覆盖商务区核心区3.7平方公里,搭建起集公共法律服务、专业法律服务、法治研究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截至目前,已有170家法律服务机构和泛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涵盖律师、仲裁、公证、法律科技等行业,体现涉外、知识产权保护、高端法律培训等前沿领域,形成良好集聚效应。
人才培养:锻造高素质涉外法律劲旅
涉外法治人才是涉外法律服务的核心力量。上海市司法局多措并举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制定实施《上海司法行政系统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并以鼎新法治人才和东方法治人才两大评选品牌为抓手,牵引带动三年行动计划落地。去年面向全市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设计鼎新法治人才评选方案,选拔标准侧重于海外执业经历和办案数量质量,经过六轮筛选,评选出鼎新法治人才240人。今年在广泛调研、整合政策资源的基础上,印发实施《上海市司法局鼎新法治人才培养使用方案》,开发十大应用场景,成立两个讲师团,即东方英才讲师团和鼎新法治人才讲师团。
持续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库建设,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资源,优化专家库与顾问团运行机制,推动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市教委出台《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意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育人机制。
目前,上海拥有3458名涉外律师人才,以他们为核心形成的涉外法律服务团队覆盖1.5万名律师,占全市律师的三分之一,为涉外法律服务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例如,在处理某大型跨国企业跨境并购项目时,上海涉外律师团队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成功帮助企业规避诸多法律风险,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在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过程中,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凭借优质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众多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汇聚,既有本地培养的优秀人才,也有来自国内外知名法学院校和法律机构的专业人士,他们在不同法律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上海涉外法律服务整体水平。
服务创新: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
在服务创新方面,上海市司法局成果卓著。在商事调解服务领域,强化专业调解服务供给,支持各专业领域商事调解组织发展。2024年,全市各类商事调解组织成功调解各类商事纠纷8万余件,案件总标的额近200亿元,涉及金融、贸易、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如上海东方国际商事调解院成立后不久,就成功调处上海某企业一起涉及复杂合同条款和利益分配问题的商事纠纷,通过专业调解团队和创新调解方式,快速高效促成双方和解,获企业高度认可。
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指导商事调解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在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开设“上海商事调解专栏”、优化解纷“一件事”平台功能等举措,提高调解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当事人可通过线上平台快速提交调解申请、查询调解进度,节省时间和成本。
在律师涉外法律服务方面,推动律所加速“走出去”,完善境外布局。近两年,上海律所赴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且新增分支机构更多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贸易等活动提供及时有效法律服务。加强涉外律师人才交流培训,开展高水平培训项目,与新加坡等地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提升律师境外实战技能。上线“上海律师护航出海涉外法律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出海”法律服务难题。例如,某上海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时,通过该平台迅速找到熟悉当地法律的律师团队,为项目合规运营提供有力保障,避免因法律问题导致项目延误和经济损失。
徐汇区司法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徐汇区司法局创新发布上海市涉外法律服务“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针对跨境合作综合性法律问题或疑难问题,自主协调,实现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带六大核心时区的接力合作网络。
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在服务创新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闵行区司法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法务区综合服务中心启用后,实现“面向法务区法律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面向商务区各类企业机构搭建‘家门口’法律服务平台”“面向意向入驻机构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渠道”三大核心功能,切实为涉外法律服务提供全面完善的机制保障。例如,入驻的某律师事务所借助中央法务区平台优势,为多家跨国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解决方案,涵盖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纠纷解决等环节,获企业广泛好评。
多元解纷:构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新机制
上海市司法局积极推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展,增强商事调解服务可靠性和影响力。联合上海市高级法院召开全市“提升商事调解服务质效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出台商事纠纷诉调对接等系列制度性文件,强化制度和司法保障。推动商事调解组织与公证、仲裁机构合作,建立赋强商事调解协议机制。大力推广商事调解文化,发起实施上海商事调解“和”计划,已有1800余家商(协)会、律师事务所、企业申请加入并签署“调解优先承诺书”。试点推出“商事调解费用补偿保险”,为企业解决商事争议提供经济支持,降低企业调解成本和风险。
在涉外海事纠纷解决方面,推动建立多层次、全链条的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2023年11月,上海颁布实施促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按照国家部署,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事、海事领域,可约定在上海按特定仲裁规则,由特定人员进行临时仲裁,确保临时仲裁推进工作于法有据。2024年6月,市司法局出台《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试行)》,对临时仲裁适用范围、选定仲裁员和仲裁规则、仲裁程序推进和保障等作出规定。同年8月,某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成功办结,两家注册在上海的企业为解决国际航线船员管理服务合同履行争议,共同约定在上海进行临时仲裁。仲裁庭开庭审理后,作出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终局裁决,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到作出裁决历时约两周,高效解决纠纷,为涉外海事纠纷解决提供新范例。
上海市司法局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果,不仅为上海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保障,在国际法治舞台展现中国智慧和上海担当。上海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市司法局将继续探索创新,为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尤其在深化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品质和影响力,为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公平、法治的国际经济秩序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