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培训资讯网:当未成年人权益遭遇跨区域消费纠纷,如何破局?
当60元的小额争议摆在面前,如何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成都高新、金牛两区用一场创新的联动调解,给出了完美答案。
案情聚焦:
15岁少年网购遇困,60元退货无门
近日,15岁的未成年人熊某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在网上看中了一块布料,便用自己的零花钱支付了60元下单购买。收到货后,熊某因故改变了主意,想要退货,却遭到了商家的拒绝。
由于商家注册地在金牛区,而熊某本人居住在高新区,这起看似简单的纠纷变得棘手起来。是自认倒霉,还是为了60元开启一场费时费力的跨区维权?为此小张来到了高新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破局之举:
跨区联动,多方协力高效解纷
因商家注册地在金牛区,高新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迅速将纠纷同步金牛综治中心,采用“跨区联调”机制,迅速介入。
机制创新,打破“地域壁垒”:高新区与金牛区综治中心搭建起线上调解桥梁,实现了信息互通和协调联动。
力量整合,汇聚“解纷合力”:综治中心依托两地法院的法律与专业支持,蜀都公证处调解员谢宏亮提前介入,共同完成了此次调解工作。
以人为本,调解在“周末时间”: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业,所有协调工作巧妙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体现了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
令人赞叹的是,从正式启动联动调解到双方达成和解,全程仅用了1小时。商家同意退货退款,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真正实现了 “小事不出网,矛盾不上交”。
法理人情:
法律是准绳,亦是守护的温情
这起案件的成功解决,不仅有赖于高效的机制,更源于坚实的法律根基。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公证调解员谢宏亮在调解中,正是从这一法律精神出发,向商家耐心释法说理,阐明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追认的交易行为存在的法律效力问题。调解不仅讲清了法理,也讲通了人情,最终赢得了双方的理解与信服。
小案大义:
60元背后,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文章
这 60 元的小额纠纷,藏着社会治理的大文章。“跨区联调” 不仅实现了 “小事不出网,矛盾不上交”,更用 “调前延伸” 模式节约了司法与时间成本,让法治力度与人文温度撞了个满怀。
它是一次“调前延伸、审无需发生”的生动实践,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诉讼之前,极大地节约了社会司法成本和当事人的时间精力成本。
它是一条“法治力度与人文温度”的结合之路,既坚守了法律的刚性,又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温度和柔性。
它是一张“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样板,为跨区域、多部门协同解决类似小额高频纠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成熟的方案。
未来展望:
深化联动,构建更高水平平安成都
此次联动调解,是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加强协调联动”要求的一次精准落地和生动实践。
蜀都公证处调解员谢宏亮表示:“‘法者,治之端也’,我们的工作,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以爱心为支撑,以科技为助力,为每一位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筑牢法治的屏障。”
未来,成都市公证行业将继续深化与各级综治中心的协作,完善 “法院+公证机构+综治中心” 的联调机制,推动构建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联调网络,为提升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成都、法治成都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