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赠与合同公证全知道:流程、要点与注意事项

时间:2025-05-07 17:15:19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公证处  点击:0

司法培训资讯网:赠与合同公证纠纷的法律实践与启示

一、房产赠与未公证引发的权属争议

   张某(70岁)于2023年口头承诺将名下唯一房产赠与侄子李某,未签订书面合同或公证。2024年张某病逝后,其子女主张该房产为遗产,要求法定继承。李某以“张某生前多次表示赠与”为由起诉,但无法提供有效证据。

二、争议焦点

口头赠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无公证或书面合同能否认定赠与成立?

a9kmy81525960275334

三、法律分析

《民法典》第657条:赠与合同需采用书面形式(不动产等大额财产),口头约定无效。

《民事诉讼法》第72条:李某主张的“证人证言”因缺乏其他证据佐证,证明力不足。

继承权优先:房产未完成过户,仍属张某遗产,子女享有法定继承权。

四、裁判结果

     法院驳回李某诉讼请求,房产由张某子女按法定继承分配。

五、启示

操作建议:不动产赠与必须书面+公证,避免口头承诺;

风险防控:赠与人应及时办理过户或公证,防止继承纠纷。

赠与合同公证的核心法律意义

一、强化合同效力与证明力

    根据《民法典》第657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的约定。公证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公证处)对合同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使其具备更强的法律证明力。在诉讼中,经公证的合同可直接作为证据使用(《民事诉讼法》第72条),避免因合同瑕疵导致的效力争议。

二、防范法律风险与纠纷

公证可识别潜在风险,例如:

赠与人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财产权属是否清晰(如共有财产需共有人同意);

是否存在恶意逃避债务或侵害第三人权益的情形(《民法典》第538条)。

公证员需审查双方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防止受赠人欺诈、胁迫等情形。

三、强制执行效力

若赠与合同附加了受赠人义务(如赡养赠与人),且公证文书中载明“债务人同意接受强制执行”,则赠与人可凭公证文书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公证法》第37条),无需诉讼程序。

四、对抗第三人主张


  经公证的赠与合同具有公示性,可对抗债权人或第三人对赠与财产的权利主张。例如,若赠与人存在债务纠纷,公证后的合同能证明财产转移的合法性,降低被撤销风险。

赠与合同公证操作指南

一、赠与人资格

自然人:需年满18周岁且精神状况正常,若为限制行为能力人需法定代理人同意。

法人/组织:需提供营业执照及内部决策文件(如股东会决议)。

特殊财产要求:房产、股权等需提供权属证明,共有财产需共有人书面同意。

二、合同必备条款

财产描述(名称、数量、位置、权属编号);

赠与附条件或义务(如赡养、教育资助);

撤销权条款(《民法典》第663条,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可撤销);

不可撤销情形(如公益赠与或完成财产权利转移)。

二、公证材料准备

三、公证替代方案

律师见证:成本较低,但仅能证明签约过程真实性,无法对抗物权登记;

遗嘱+信托:针对遗产规划,可通过遗嘱公证+资金信托实现赠与目的,规避生前纠纷。

四、实务建议

优先公证的情形:高价值财产(如房产)、附条件赠与、赠与人年迈或健康状态不稳定。

替代方案:若公证成本过高,可选择律师见证,但证明力低于公证。

动态合规:关注地方政策差异(如上海对直系亲属房产赠与免征增值税,深圳需额外审查资金来源)。

温馨提示


     通过公证程序,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执行保障将显著提升,尤其在涉及大额财产或复杂家庭关系时,公证可作为风险防控的核心工具。建议结合专业律师与税务师意见,实现法律效果与经济成本的最优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