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从宗庆后遗嘱争议看:公证遗嘱如何为家族传承筑牢防线

时间:2025-07-21 16:53:09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石城公证处  点击:0

司法培训资讯网:

微信图片_20250721155145

(图源娃哈哈官网)

热点资讯

近期,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的遗产继承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网传宗庆后有三名美国国籍的私生子女:

宗继昌(Jacky Zong) 1996年生

宗婕莉(Jessie Zong)1998年生

宗继盛(Jerry Zong) 2017年生

多家媒体报道称,2025年7月,三名非婚生子女将宗馥莉告上香港高等法院。他们要求冻结香港汇丰银行账户内约18亿美元资产,并追索父亲生前承诺的21亿美元信托权益。原告方称宗庆后生前曾指示下属为他们设立信托,每人价值7亿美元,截至2024年年初,该信托账户余额约为18亿美元,但宗庆后去世后注资停止,且有部分资金转出。

另据报道,宗馥莉在庭审材料中明确表示:不认可对方证据,也未收到任何遗产或者信托执行指令。此外,宗馥莉方面提交了一份2020年遗嘱副本,称父亲已明确将境外全部资产留给她一人,并剥夺其他继承权。但报道称这份遗嘱见证人仅为两名娃哈哈高管,因此真实性尚待法庭认定。

"独生女" 与 "非婚生子女" 的继承争议、遗嘱见证人身份的质疑声浪,不仅让宗氏家族的家事被置于公众视野下,更让 "如何通过合法方式实现家族资产平稳传承" 成为热议话题。作为专业的公证法律服务机构,我们有必要从法律视角解析争议焦点,探讨公证在遗产规划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01

法定继承的平等性与实务难点热点资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法定继承权,且继承人的国籍不影响其继承资格。

这一规定彰显了法律对 "平等" 的追求,但在实务中,非婚生子女主张继承权时,首先要跨越 "证明亲子关系" 的门槛。从司法实践来看,DNA 鉴定是主要证明方式,但涉及跨境亲属关系、历史遗留问题时,这一过程往往充满波折。

宗庆后先生的遗产争议中,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证明我爸是我爸" 这一环节已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之一。这种争议的产生,本质上是私人财富传承中 "事实认定" 与 "法律确权" 之间存在鸿沟。

02

遗嘱继承的优先性与形式合规性要求

《民法典》明确规定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但这份 "优先" 的效力必须建立在遗嘱合法有效的基础上。法律对不同形式的遗嘱设定了严格的形式要件:

自书遗嘱需全程亲笔书写、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要求两名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代书人及见证人需共同签名;

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等新型形式,也有对应的见证与签署规范。

此次争议中,"遗嘱见证人为企业高管、无家族成员在场" 的质疑,恰恰指向了遗嘱见证人的中立性问题。根据《民法典》,与继承人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作为见证人,而 "利害关系" 的认定往往需要结合商业合作、利益关联等多重因素综合判断,这为遗嘱效力埋下了争议隐患。

03

公证遗嘱:让传承少些 "杂音" 的最优解

(图源娃哈哈官网)

如果宗庆后先生生前选择办理公证遗嘱,或许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这意味着,公证遗嘱在司法程序中具有天然的证据优势。

公证遗嘱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01 程序严苛性

公证机构会对遗嘱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遗嘱内容是其真实意愿;

02 形式合规性

公证员会按照法定流程指导遗嘱订立,从文书起草到签名见证全程规范,杜绝形式瑕疵;

03 证据稳定性

公证书作为国家证明文书,其效力受法律特别保护,推翻公证证明的难度远高于普通遗嘱。

04

公证的三重功能:为家族传承保驾护航

公证的核心价值在于 "化私为公",通过三大功能为财富传承提供稳定支撑:

非讼功能:提前介入遗产规划,通过公证将私人约定转化为法律认可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源头减少诉讼可能;

受领功能:以中立第三方身份保管遗嘱、清点资产,确保遗产分配过程公开透明;

汇信功能:将家族内部的信任转化为社会公认的公信力,让传承方案在跨地域、跨国籍的场景下依然有效。

05

体面传承,从一份公证遗嘱开始

宗庆后先生的遗产争议提醒我们:财富传承不仅是资产的转移,更是家族体面与企业声誉的延续。当家事以争议形式暴露在公众视野,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家族与企业都可能承受无形的损失。

作为专业公证机构,我们建议每一位关注财富传承的人士:尽早通过公证方式规划身后事,让法律为亲情护航,让规范为传承兜底。一份严谨的公证遗嘱,不仅是对自己毕生心血的负责,更是对家人最温暖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