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丨在网络平台转发他人视频并发布不当言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

时间:2022-10-18 15:55:41  来源:山东高法  点击:0

司法培训资讯网:

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在网络平台转发他人视频,并发布不当言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呢?

一起看看下面的案例吧~

  基本案情  

2022年6月,原告李某和原告张某分别在快手平台发布带有自己照片的视频,被告赵某未经两名原告允许,私自将两名原告的视频转发到快手平台,并配有侮辱两名原告的言论。两名原告发现后分别报警,公安局对赵某做出了行政处罚。但被告赵某的行为造成两名原告名誉权受到损害,对生活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两名原告分别将赵某起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损失费并赔礼道歉。

法官释法说理 被告愿为错误买单 

承办法官受理案件后,迅速制定调解方案。调解过程中,法官分别同原、被告双方进行交流,找准症结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双方当事人阐明名誉权的含义,结合实际讲解了哪些具体行为会侵害他人名誉权,同时指出被告未经他人同意的前提下在直播平台转发他人视频并发布不当言论,存在主观过错,构成名誉侵权。

经过承办法官一番释法说理后,被告赵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当场表示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愿意分别向两名原告赔偿精神损失费并赔礼道歉,最终两名原告均同意与被告达成和解。

  法官说法 

随着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造谣诽谤行为由线下向网上延伸,借助视频剪辑拼接、杜撰图配文、捏造画外音、“深度伪造”技术等手段,造谣诽谤带来的影响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很多人深受其害。新兴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扩展了公众言论空间,但公众在享受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更应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通过造谣诽谤侵犯名誉权的要承担民事责任,严重的则要承担行政责任以至刑事责任。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156559677695830900


栏目列表

相关内容

-涉外法律-为自贸港涉外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海南律师服务业主题“候鸟”法治人才专题座谈会召开

-涉外法律-即日出证!涉外公证提质增速 全力护航企业出海

-涉外法律-重庆已有九家律所开展与港澳律所联营工作 打破传统模式提供更优服务

-涉外法律-“法护启航 沂企出海”第二期涉外法律培训会在文康临沂所举行

-涉外法律-粤港澳三地涉外商事法律服务如何对接?这场会议这样说

-涉外法律-跨境贸易法律风险如何破?这场活动给你答案!“民企会客厅”第32期涉外法律服务国际贸易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公证-保全证据公证:关键时刻的“法律保险箱”

-公证-科左后旗司法局召开商事调解组织与公证机构加强合作座谈会

-涉外法律-擦亮涉外法律服务“中山品牌”,中山市律师协会这样做→

-涉外法律-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热点内容

-公证-合作制公证机构应定性为非法人组织...

-公证-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在职工去世...

-公证-银行保管箱遗物,如何继承?

-公证-《底线》闺蜜男友杀人案:社会、公...

-公证-@港澳台同胞,你要的无犯罪记录公...

-司法鉴定-法定“四大类”鉴定之外还能不...

-公证-今年起,夫妻对这类房产约定,必须...

-公证-支付宝、微信账户余额如何办理继承...

-公证-【司法快讯】抖音侵权损名誉,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