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法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上海市静安区国际化程度较高,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繁荣。俯瞰南京西路商圈,既有恒隆广场、兴业太古汇等顶级商业体,也保留了张园、吴江路等承载城市记忆的特色街区;漫步市北高新园区“数通链谷”,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科创主体在此集聚,正以开放姿态迎接国际创新力量。
“聚焦‘五个中心’检察在行动”
上海检察系列新闻发布会在静安区院召开
2024年11月,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为涉外检察工作找准“坐标系”。也是这一年,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目标,紧扣中心城区特色,出台了《关于加强涉外检察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从高质效办案、优化营商环境、延伸法治服务、加强人才培养等四方面落实20项举措,培育静安涉外检察品牌。
2024年以来,该院办理含涉外因素案件468件,逐步构建起“办案+监督+服务+治理”四位一体涉外检察履职范式,8名检察干警入选上海检察机关涉外检察人才库,从率先破题到落地开花,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贡献基层检察力量。
提升涉外检察履职能力
在办理李某、殷某等人涉嫌诈骗罪等系列案件过程中,面对涉案金额巨大、成员众多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通过依法提前介入、系统性构建证据指引,成功实现对80余名犯罪嫌疑人的全链条追诉。同时,全流程推进追赃挽损,积极探索“侦办+追赃”双轨并行机制,强化对涉案财产的甄别与查控,对5000余万元违法所得及时“查扣冻”,督促犯罪嫌疑人退赔赃款300余万元,显著提升了追赃挽损成效。本案的办理是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应对复杂跨境电诈犯罪挑战的成功实践:以专业化、精准化的证据指引破解证明难题,依托资金穿透分析精准追踪赃款流向,最终实现全链条打击与追赃挽损效能最大化,有力回应了群众关切。
跨境电诈案承办检察官分析案情
“我们成功办理了中国与摩洛哥引渡条约生效后的首例引渡案例。被告人罗某利用职务便利从被害单位套取资金合计人民币110万余元,用于个人消费,嗣后携款前往摩洛哥。在国际刑警组织、摩洛哥警方、中国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11月,罗某被公安部猎狐行动工作组从摩洛哥押解回上海。2024年2月,我院依法对被告人罗某涉嫌职务侵占罪一案提起公诉。2025年1月,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目前判决已生效。”
职务和经济犯罪检察部检察官房晓颖在该案办理中,花了大量时间认真研究证据收集、引渡合作中的特定规则等“涉外知识点”,也深切体会到了国际执法司法合作的重要性。
该院职务和经济犯罪检察部门持续加强跨境网络空间治理,全链条打击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下游黑产犯罪,共办理1394件1783人,追赃挽损2027万余元。“今年,我们对1起重大诈骗案件由公检‘两长’提前介入,依法及时批准逮捕5名犯罪嫌疑人,同时,在上级部门指导下探索跨境电信网络犯罪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即便跨越国界,检察机关也将最大程度追赃挽损。”职务和经济犯罪检察部主任王琳说道。
这些都是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将“三个善于”理念贯穿每一起涉外案件办理全过程的缩影。聚焦涉外知识产权保护、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重点办案领域,该院构建涉外案件上下联动、一体履职格局,建立健全适时介入、调查核实、域外证据审查等机制,不断提升办案能力水平。
“一方面,要从服务大局切入,聚焦办案、监督、服务、治理、国际协作、人才培育等多个重点领域,高站位加强谋划部署;另一方面,也要从微观个案着手,围绕程序正当、实体公正、平等保护等多方面要求细化指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外案件。”2024年11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顾文应邀参加了由中国刑法学研究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涉外刑事检察重点问题”研讨会,交流了“静安经验”。
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市场是我们的重点市场。由衷感谢中国政府,尤其是上海检察机关设立的知识产权专业化办案组织,在品牌保护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年4月,某全球知名奢侈品集团代表团一行到访上海,聚焦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交流。静安区人民检察院金融和知识产权检察部主任武晶到场并介绍办理相关品牌案件情况,展现以专业司法护航国际品牌权益的决心与成效,获得代表团的点赞肯定。两个月后,该品牌全新概念地标在静安区兴业太古汇亮相,成为上海最新热门打卡地标,这无疑是静安“首发经济”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之一。
“加快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涉外检察工作体系”是今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1号创新项目,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涉外检察题中应有之义。对标落实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制定并落实“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打造富有活力的中心城区科创高地”两个“十条”措施,推出《“静智汇”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举措》,以检察智慧精准发力,为打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注入法治动能。
依法保护涉外知识产权
作为全市首家挂牌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的基层检察院,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连续9年以中英双语形式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晒”出成绩单。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该院共办理假冒注册商标、侵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案件307件579人,其中90%以上为涉外案件。针对这一情况,该院探索制定了《涉外知识产权高质效办案工作指引》,更精准规范涉外著作权、商标权等相关知识产权办案流程。2024年5月,在办理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打非”办、最高检、公安部、文旅部等联合挂牌督办的“零口供”境外影视网站侵犯著作权案中,检察官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权,全面调取涉案app服务器、涉案人员聊天记录等电子数据,结合服务器后台记录,准确查明非法经营数额、实际被点击数等关键事实,依法平等保护外籍权利人合法权益。结合区域特点,该院还深度参与知识产权治理大格局,与区法院、市场监管局、公安分局、文旅局等职能部门联合成立知识产权大保护“知盾联盟”,构建“一站式”版权保护机制。
专业导师带教检察官
成为案件办理“最佳助攻”
“金融和知识产权检察部是我院特色部门之一,除了涉外知产案件办理外,我院还高度关注涉外金融风险治理,在全市率先向外汇行业主体发布刑事法律风险提示;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会签《关于加强外汇管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会议纪要》,强化涉外汇执法司法协作,以更实举措服务保障静安金融科技特色实践区建设。”该部门主任武晶谈道。
扩大涉外“朋友圈”
“这个系统可以看到单个罪名的数据吗?”“危险驾驶罪在你们国家的入刑标准是什么?”2024年8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首次承接外事接待工作时,吉尔吉斯斯坦军事检察代表团在听完上海市检察机关全流程全息在线办案系统的双语介绍后发出提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伴随中国检察、上海检察‘朋友圈’的日益扩大,近年来,我院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市院办公室指导下,多渠道、深层次参与国际司法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了全市检察机关检察外事规范指引的相关编纂工作,在‘走出去’‘请进来’中找寻共识,生动讲好中国检察故事。”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杨舒雯介绍道。
一方面,“走出去”精准对接涉外法治需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区域“南京西路—苏河湾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带”优势,在跨国公司集聚地张园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发布中英双语《检察守护“海上第一名园”三年规划》,举办涉外企业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座谈会,为多家全球500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和维权指导,并首次邀请shanghai daily(《上海日报》)等媒体现场报道。
另一方面,“请进来”着力加强涉外检察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涉外法治工作专项协议,组建涉外检察团队,遴选16名熟练掌握英语、德语、日语的干警,针对性开展涉外案件办理、理论研究、法律服务等实践锻炼,加快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检察人才。同时,聚焦金融知产、新质生产力、境外涉案财产处置等主题,深入开展涉外检察基础理论及前沿问题等研究,以理论创新、理论破题指导实践创新、实践突破——《护航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涉外检察工作发展逻辑、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获2024年上海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征文一等奖,被上海检察新时代涉外法治专栏刊载,多篇论文分别获评“检察机关涉外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