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培训资讯网:2021年2月24日,由牛津大学中国法小组(CHINESE LAW DISCUSSION GROUP)主办的“变革时代中的国际仲裁——中国与世界之观”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秘书长Meg Kinnear和商务部条法司投资法律处副处长孙昭受邀在会上发言。会议聚焦于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及新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仲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和世界的仲裁机构对此作出的积极应对。
会议由牛津大学中国法小组(CHINESE LAW DISCUSSION GROUP)的Mimi Zou教授和邵璇女士主持。
(王承杰秘书长发言)
王承杰秘书长在发言中指出,仲裁因其所具有的国际公认的突出特点,如当事人意思自治、专家裁判、程序灵活、保密性强和广泛的国际执行力等,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当事人首选的跨境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并在国际经贸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贸仲近年来涉外、国际案件持续增长的情况,王承杰秘书长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活跃的经济贸易活动更催生了对仲裁这种公正、高效的争议解决方式的需求,同时,案件呈现出争议类型更加丰富、涉案当事人国别更多、跨境法律适用等案情更复杂、仲裁程序规则应用更灵活等一些新特点。王秘书长还介绍了贸仲从仲裁规则设计、仲裁员队伍建设、程序管理提升、投资仲裁机制建设、全球化网络布局等各方面为满足当事人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所做出的努力。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的秘书长Meg Kinnear发言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ICSID规则修订的进程,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和国际投资条约的历史沿革和中国几代投资条约的发展趋势,感受到中国在投资争端解决领域日益深入的参与。商务部条法司投资法律处副处长孙昭就中国在投资者-东道国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中的立场和中国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领域的实践和发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线上视频会场)
与会听众与演讲人就中国仲裁法的修改、中国涉外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以及最高院国际商事法庭“一站式”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线上互动交流。
会议表明,当前不断变化的国际经贸环境下,中国和国际仲裁的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的仲裁机构共生共长,在后疫情时代的争议解决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