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培训资讯网: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结婚率下降的现象已成常态,许多人选择离婚或保持单身状态,离婚率的上升也导致了人们对婚姻观念的显著转变。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关于婚姻财产公证的咨询数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婚前财产公证的咨询量显著增加。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婚姻当事人在婚前就开始考虑财产归属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父母希望保护子女的财产权益。本文将通过几个情景与大家分享一下婚前财产公证热点问题。
一、婚前按揭购房,婚后共同还贷,是否需要公证?
情景描述:
男方在婚前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套房屋,并将房屋登记在自己名下。婚后,双方共同偿还贷款。那么,这套房屋是否应视为男方的婚前个人财产?
公证员的解答: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双方没有签订相关协议,法院在离婚案件中通常会判决房产归登记方即男方所有,未偿还的贷款视为男方的个人债务。对于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应的财产增值部分,男方需向女方进行相应的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相当常见。
未婚夫妻可以通过办理协议书公证来约定相关事宜,婚后也可以通过夫妻财产约定公证来明确财产关系。这样一来,即便将来发生纠纷,在离婚财产分割时,法院会依据公证文书的内容作为判决依据。
然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便完成了公证程序,仍需前往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二、婚前财产协议是否必须经过公证?
情景描述:
张先生与李女士计划于年底登记结婚。他们就婚前各自的财产达成了共识,并签订了婚前财产协议。那么,这份协议是否有必要进行公证呢?
公证员解答:
此类协议书并非绝对需要公证。然而,自行订立的婚前财产协议在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是否真正反映当事人意愿方面难以得到确认,实践中未经公证的协议往往难以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因此,相较于自行订立的协议,经过公证的协议在证明效力上更胜一筹。此外,通过公证程序,可以借助公证员的专业法律知识,确保婚前财产协议的内容更加规范、明确和有效。公证处还会对公证文件进行存档,即便个人持有的婚前财产协议遗失或损坏,亦可前往公证处查询。
当今社会,父母为子女购房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这类非本人出资的财产,以及那些更为复杂且难以举证的财产状况,通过办理婚前财产公证,可以更清晰地说明情况,从而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同时,一旦夫妻双方婚后感情破裂,面临离婚财产分割的争议,婚前财产公证可作为处理财产纠纷的重要证据。
三、哪些人更需要办理婚前财产公证?
1、离异后再婚的家庭:
再婚家庭的双方往往都有属于自己的财产,也都有自己的子女,因此会希望在婚前就把以后可能发生的问题谈清楚,以免日后伤了感情。这时就建议双方可以通过办理婚前财产协议,做好约定防范日后因为家庭财产分配、婚姻破裂而产生经济纠纷。
2、经商、创业的夫妇、高净值人群或家庭:
通过婚前财产协议,做好财产规划,不仅可以理清楚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还可以对公司股份和经营收益进行分配,避免日后因双方纠纷,从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财富传承。
3、购买房产准备结婚的年轻夫妻:
针对婚前自己出资或父母出资购置房产、汽车等价值较大的财产,可以通过婚前财产协议对财产的出资情况及归属做出明确的约定。
4、一方或者双方婚前负有债务、男女双方家庭条件差距较大:
通过婚前财产协议,可以约定婚前债务应当由负有债务的一方偿还,以避免婚后财产混同陷入纠纷。也可以对双方各自财产进行明确以打消双方顾虑,让婚姻之路更纯粹。
四、婚前财产公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限制
情景描述:
张先生与李女士在婚前签署了一份婚前财产协议,并完成了公证程序。那么,这份协议在双方签署完毕后即刻生效吗?协议是否受到时间限制?在何种情况下协议会失去效力?
婚前财产协议实际上是一份带有生效条件的法律文件,其生效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必须完成婚姻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至于协议的有效期限,如果双方在协议中未明确约定有效期限,并且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对协议内容进行重新订立或变更,则该婚前财产协议将一直有效至夫妻关系终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婚前财产公证并非仅限于婚前办理,只要双方达成一致,婚后同样可以办理夫妻财产约定公证以确认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