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培训资讯网:为群众办实事,是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全体干警的初心使命,司法行政部门有四大职能: 刑事执行、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 ,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2020年,经第三方评价南京市民对司法局的满意度为97.43
3月30日上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0年司法行政服务为民工作成效以及公布2021年司法行政“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具体情况。
大家都知道司法行政部门的四大职能,那您清楚知晓司法局的服务类别吗?
司法行政工作能为您提供哪些民生服务呢?
第一类是由司法局履行政府义务,向市民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经济困难群体、发生矛盾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和广大市民提供法律帮助。
在法律援助方面
●投入1500多万元,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12977件。
●援助机构覆盖面不断扩大,除市、区司法局和街镇司法所可以受理法律援助外,在多个部门建立了300余个法律援助站点。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实行申请材料“容缺受理”、行动不便者“预约上门”、特殊困难群体“免审查”等措施,将案件受理、审批、指派的时间,从规定的7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
●援助门类不断创新,在各区新设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机构,实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全覆盖。开展行政诉讼法律援助试点,并在中级人民法院、江北新区人民法院设立站点,免费提供法律咨询。
在化解矛盾方面
●最大限度扩大人民调解员队伍规模,在所有公安派出所、市区两级法院和信访局等矛盾集中地派驻调解员,减少当事人时间和金钱成本,全年调解社会矛盾16万件。
●最大限度发展专业调解机构,医患、劳动、交通、消费、物业调解组织不断健全,仅市级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就为当事人争取各类费用2200余万元。
在法治宣传方面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从大年初一开始每天发布防控信息,滚动投放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共推送各类防范知识10万条,发放宣传册18万余份。
●大力开展民法典宣传,成立专家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全市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6000余场,覆盖受众180万人。
●作为全市法治宣传工作的组织牵头单位,还会同全市各个责任部门,在宪法日、国家安全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专题普法活动,让市民了解各类法律常识。
第二类是由司法局履行行政机关职责,直接提供的政务服务
●服务对象是近万名法律服务行业人员,包括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去年,专门成立行政审批处,方便群众集中办理审批事项。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行政审批窗口,固定办事场所。设置72个“不见面审批事项”,减少群众“跑腿”时间。
●全年共办理各类审批事项5000多件,平均审批时间已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
●此外,还组织了江苏最大规模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12025名考生安全有序地完成考试。
第三类是由司法局引导所属行业,组织推送的社会服务
主要方式是通过搭建供需双方的“桥梁”,满足群众、市场主体不同层次的法律服务需求。
面向社会大众,积极构建覆盖城乡、便民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市、区和街镇都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每个村居都配备了法律顾问,市民可以就近或者在“我的南京”APP上获得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服务。
面向企业,积极整合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在秦淮、建邺、江宁、自贸区片区多点布局,建成了多个法律服务集聚区,在全市16个省级以上园区进驻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开展“法治体检”专项活动,组建36个法律服务团队,发放2万余册法律知识汇编,对500余家企业纾困解难。
除此之外,南京市司法局还坚持立法为民,完成生活垃圾、文明行为促进、供水和节约用水、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等4部地方性法规审核,为“美丽古都”建设、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督促各执法单位,重点加强生态环境、野生动物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执法工作,对抗拒疫情防控、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1年,南京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总共有10条
▼▼▼
一、做好涉民生领域行政立法
坚持立法为民,有序推进电梯安全、流动人口服务、房屋租赁、医疗保险等民生保障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建立健全“立法民意直通车”运行机制,吸纳立法民意,在全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100个立法民意征集点。
二、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精减律师、公证、法律援助3大类政务服务25个项目的证明事项,解决申请人多头跑的问题。打破申请人地域限制,年内实现法律职业资格认定、学历公证、学位公证、机动车驾驶证公证、纳税状况公证等5类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
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
升级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从2个接待席位扩展到8个,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的12348热线服务,制定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让群众“一站式”办理司法行政领域所有法律服务业务。
四、深化公证便民惠民服务
加快推进公证信息化建设,依托“南京智慧公证中心”拓展服务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公证远程视频办证系统,开展公证机构主动调查业务,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为首次办理遗嘱公证的70岁以上老人减半收费、80岁以上老人免收费用。
五、推出“金陵法治惠民大讲堂”2.0版
深入涉农街道、高新园区、广场公园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上门普法”,围绕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产权保护等社会热点主题,年内推出10期现场直播普法活动。同时,将精剪后的直播内容,在南京电视台、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平台发布,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受众面。
六、实施“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
推动《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的修订工作,将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加大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援助供给,全年法律援助案件1.3万件以上。
七、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促进社会矛盾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在市、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集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司法鉴定等 8 大类法律服务功能的非诉讼服务中心。加快发展家事调解组织,推进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建设,年内建成400个村(社区)家事调解室。依托“苏解纷”智能平台,打造一站式非诉纠纷化解服务线上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化解矛盾纠纷。
八、开展民法典宣讲解读
遴选20名公益宣讲律师,在南京电视台黄金时段以案例形式宣讲解读民法典各部分条款内容,设立有奖问答,促进全民参与,全年宣讲不少于300次。每周进行一次30分钟的专题宣讲并录播。通过南京广电集团抖音号,以新媒体形式宣讲民法典典型案例。
九、优化村居法律顾问服务
巩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覆盖成果,法律顾问按照需求每月到村(社区)现场提供8小时以上的法律服务,每季度为村(社区)举办1次法治讲座,每季度接受1次履职情况评价,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
十、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
充分运用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改进复议办案方式,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办理复议案件听证率不低于75%。
不断推出惠民举措,坚持为民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