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培训资讯网:刷脸支付、刷脸解锁、刷脸出入……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方,留下了我们“人脸”的“痕迹”。你遭遇过强制人脸采集吗?采集人脸信息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本期《民法典通解通读》将为您解读人脸识别的利与弊,《民法典》是如何规范“人脸识别”的。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
年卡用户被要求人脸识别入园
2019年4月,郭某支付1360元,办理了野生动物世界双人年卡,确定指纹识别入园方式。2019年7月、10月,野生动物世界两次向郭某发送短信,通知年卡入园识别系统更换事宜,要求激活人脸识别系统,否则将无法正常入园。郭某认为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个人隐私,不同意接受人脸识别,要求园方退卡。协商未果后,郭某以园方未经同意强制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为由,将对方诉至法院。
经审理,法院认为人脸识别入园方式并非双方的合同条款,对郭某不发生效力,野生动物世界单方变更入园方式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野生动物世界欲将已收集的照片激活处理为人脸识别信息,超出事前收集目的,违反了正当性原则。
2021年4月9日,法院二审判决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某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某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以及指纹识别信息。
此案的核心是“我的脸我做主”,无论从当事人提出的诉请、论述理由,还是法院的最终裁判,都体现了对个人身份信息的保护理念。
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
由于人的双眼瞳孔间距无法改变,即使整容,人脸识别技术也能发挥作用。
一直以来,人脸识别技术也是公安机关办案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通过大量采集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一张幼儿的照片模拟出十几年后的相貌,从而找到被拐失踪多年的儿童;也可以通过输入人脸图像,对比后端数据库锁定嫌疑人。
人脸识别技术的利弊
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在于,人脸识别与背后数据库的对接。
好处是让坏人无处遁形,摄像头如同扮演警察角色,可以随时随地毫不疲惫地盯着路人,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减少大量损害行为的出现。
但人脸识别像一把钥匙,打开数据库后对个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库里对接的信息量。通过扫脸就能掌握个人行为信息和行踪轨迹,那么人将变得完全公开透明化。
人脸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直接或间接可以识别到自然人身份的信息,就是个人信息,人脸属于生物识别信息,所以人脸识别属于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民法典》编纂的一大亮点,它真正体现了对人格权的关注和保护。
2009年,隐私权被首次写进《侵权责任法》,此前的法律规定只有妇女才享有隐私权。
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司法解释,使用大量章节和条文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尤其是互联网侵权问题。
后来人格权在《民法典》里独立成编,特别将人脸作为生物识别信息归纳到敏感信息里。
征集公民个人信息需得到本人同意
《民法典》总则编第111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5条: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大数据时代,很多领域避免不了使用个人信息,生活中大家无法控制自己的信息被收集。人脸识别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背后存在着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安全隐患,也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对此,《民法典》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征集公民人脸信息必须征得个人的同意。
采集公民个人信息应合法合规
国家机关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采集公民信息属职责所在,是正当正义的。
一定程度下,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安全,经公民允许、授权后,是允许进行信息采集的。
针对其他的民事主体或行为主体,采集其个人信息时,不仅要经过本人的同意,还要注意信息的使用范围。
应该全方位的保护个人信息
除了《民法典》中对人脸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网络安全法》都对个人信息在收集、存储、使用、共享、转让与公开披露等信息处理环节中的相关行为进行了规范。在刑事司法领域,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滥用人脸技术等也会面临极大的法律风险。
今年8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列举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构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八类情形,同时还特别明确了从严从重处置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人脸信息的行为。
人脸识别不仅仅是一张脸的问题,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生物学方面的信息。所以,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从技术上尽可能做到可控使用范围,还要在授权的过程中加以防控。此外,平台在使用这些个人信息时,不能超越了必要的边界。
问:机场人脸识别系统安全吗?
答:机场是不用担心的。平时注意不要浏览三无网站、下载没有听过的APP,别轻易开启人脸识别或者跟陌生人进行视频聊天就好。
问:银行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否安全?
答:银行既要处理公民的个人资产,也肩负着与国家金融秩序有关的职责,所以它在使用或采集个人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经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允许,同时也必须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使用。
个人如果要申领信用卡或处置个人资产,对应承担的责任、后果是基于本人的,这时银行需要本人提供面部识别或个人信息授权,是有充分依据的。